聯合出版:《亞際自組織版畫實踐圖繪 II --集體協作、著作權與資本》Inter-Asia Self-organised Woodcut Collectives Mapping Series II: Collaboration, Authorship and Capital



亞際自組織木刻實踐圖繪 II :集體協作、著作權與資本 

Inter-Asia Self-organised Woodcut Collectives Mapping Series II: Collaboration, Authorship and Capital


出版:亞際木刻圖繪 (吳君儀、李俊峰、李丁)

版次:2020年 冬、第一版

印量:500本(47頁,孔版印刷,台灣)

尺寸:27 x 20 cm

語言:中英雙語


Published by: Inter-Asia Woodcut Mapping Group (Krystie Ng, Lee Chun Fung, Li Ding) Edition: Winter 2020, first edition Print run: 500 copies (47 pages, riso print, Taiwan) Dimensions: 27 x 20 cm Language: Chinese and English


簡介:

木刻版畫在亞洲各地的藝術實踐中,有著深遠的歷史脈絡。可以說,亞洲現代木刻版畫的發展,既呈現出地域抗爭與民族革命的群像;也是在面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衝擊下,一部藝術與技術變革的歷史。承接第一期《木刻小誌》就亞洲木刻小組的網絡圖繪,這一期我們嘗試由木刻實踐的生產層面出發,探討各地的版畫小組如何看待「集體協作」此一創作形式,以及這概念在各地的歷史脈絡軌跡。在此,我們將嘗試從兩個實踐者常常遇到的難題出發——其一,在協作實踐中,藝術家/行動者如何處理「著作權」誰屬的問題?成員對這概念又如何理解?另一問題是,在作品完成後,當它在社會流通及傳播時,他們又如何思考作品與藝術市場的關係?


由李丁撰寫的〈複製性的悖論:藝術作品語境中的木刻版畫〉(The Paradox of Reproducibility: Woodcut as Artwork)以中國現代木刻運動的歷史為背景,嘗試討論「複製性」對現代版畫創作的意義與影響。在現代木刻這個異於以往藝術形式的創作手段面前,藝術的定義有何變化? 若現代木刻打破了人們對精英藝術的固化認知,又重塑其屬於自身的歷史語境(即屬於「人民的藝術」);那麼,在當代脈絡下,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木刻版畫的複製性?版畫在當代藝術市場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解構著藝術品市場的邏輯,還是透過新的社會情境發揮其傳播信息的效用?


另一篇文章由李俊峰撰寫,題為〈合作何為?——自組織木刻社群的協作實踐〉(Why Do We Work Together? The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mong The Self-organized Woodcut Collective In Asia)。文章聚焦在這跨地域木刻版畫實踐網絡的「共同性」,分析協作實踐在各地的社會脈絡及其政治意味。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主導下,強調個人競爭、自我管理及至異化的社會關係,都讓自組織協作實踐增添弔詭。究竟在怎樣的情況下,協作的實踐才能構成顛覆或超越的可能?


第三篇文章由狩野愛提供。她的文章題目為〈從「限界藝術」的觀點看木刻版畫的業餘主義〉(Amateurism of Woodblock Printing through the Lens of Marginal Art),介紹戰後日本木刻版畫實踐中,「業餘主義」的發展軌跡。藉由理論家鶴見俊輔在60年代提出的「限界藝術論」(1967),他認為藝術可劃分為由專業創作者創作的「純粹藝術」和「大眾藝術」。而另一種由業餘者創造,並以大眾為對象,發展自日常生活的側稱為「限界藝術」。此概念開拓出專業精英以外,一個以業餘者和大眾為主體的藝文創作領域。而這概念不單持續影響往後日本的木刻版畫運動發展,也在今天成為當代藝術的評估視角。


本期的第二部分由一篇視覺筆記和三篇訪談組成。首先,編輯團隊邀請印尼峇里島的「登帕沙集體」(Denpasar Kolektif),以他們熟悉的視覺元素,針對藝術家、著作權和集體創作等概念,創作一篇視覺圖像,題目為〈流動的參與:登帕沙集體之視覺筆記〉(The Fluidity of Participation: Visual Notes on Denpasar Kolektif)。「登帕沙集體」成立於2010年,至今仍沒有落實會員制度,集體目前經營島上唯一一間對外開放的小誌圖書館,也長期舉辦工作坊、講座、音樂演出等,企圖通過藝術和社群交流互動。登帕沙集體相信在印尼民眾中普及的互相幫助精神,讓每一次他們舉辦活動時都有朋友和居民臨時、主動、樂意的從旁協助。這些隨機的參與者們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閒暇時間隨性地參與集體活動,讓集體在各個時期注入不同的能量。視覺筆記會使用當地人熟悉的概念展開,如“massa cair” (流動的大眾)、“tim teknis” (參與者暨技術人員)等,也讓其他語境的實踐者和讀者更能把握集體實踐在印尼的在地性。


這一期小誌收錄了三篇訪談。第一篇訪談是由吳君儀與馬來西亞沙巴的「龐克搖滾舍」(Pangrok Sulap)展開的〈集體創作、社區服務與藝術家聲譽之交匯:訪談「龐克搖滾舍」〉(The Confluence of Collective Art Mak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Artist Fame: An interview with Pangrok Sulap)。與港台及日本的情況不同,「龐克搖滾舍」駐紮於遠離大城市的邊緣位置,其現代化的程度亦較低,加上他們的日常生活本來已有深厚的互惠傳統,成員們積極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這都開啟了探討東南亞協作實踐的另一討論脈絡。另一方面,相對於港台日韓的版畫集體,「龐克搖滾舍」活躍地出現在各大雙年展,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亦深受歡迎。在這獨特的現象下,成員們究竟如何看待體制與自主性之間的張力?在與居民互動的過程中,藝術家又如何思考自己的位置?


第二篇的訪談〈我們的版畫不只要好看 更要傳遞訊息——印刻部成員自問自答〉(Our printmaking is not only good looking, but also conveys a message: Self-interview of Print and Carve Department),由台北版畫集體「印刻部」成員陳韋綸和其集體成員共同進行。自成立以來,「印刻部」積極以版畫作為傳達信息的媒介,作品多為回應公共議題而創作,同時集體以版畫作為組織邊緣社群的媒介。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印刻部」是如何取得共識進行決策,這種工作模式的激進性究竟為何?另外,由於「印刻部」受邀參加聯展,該契機也迫使成員面對版權、版數、作品定價等問題。集體又如何從其成立的動機與踏入藝術市場之間的拉扯中取得平衡?


第三篇是由吳君儀訪談來自南韓的「East Asia Ecotopia」(EAE)。EAE的實踐主要是針對環境發展和土地正義來進行長期抗爭。訪談從這木刻小組的工作模式及其創作理念,進一步探討當地的社會運動脈絡。與其說EAE的集體行動是在抵抗藝術資本和當代藝術的主導邏輯,EAE更傾向以版畫作為一種連結社群和聲援被壓迫者的工具,如EAE曾發起的「億萬人起動:協作版畫項目」。然而,由於共同參與創作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也導致EAE開始思考有關著作權的問題。


The development of woodblock printmaking in Asia is not only a portrait of cross-regional struggle but also a history of artist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capitalistic modernization. By mapping the contemporary woodcut collectives in East Asia, this publicatio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woodblock printmaking from its historical, soci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

目錄  Contents

 

有關集體協作、著作權與資本的問題 

Questions about Collaboration, Authorship and the Capital 

... 編輯部 Editorial Team  


可複製性的悖論:作為藝術作品的木刻版畫 

The Paradox of Reproducibility: Woodcut as Artwork

... 李丁 LI Ding 


合作何為?自組織木刻社群的協作實踐  

Why Do We Work Together? The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mong the Self-organised Woodcut Collective in Asia 

... 李俊峰 LEE Chun Fung 


從「限界藝術」的觀點:木刻版畫的業餘主義 

Amateurism of Woodblock Printing through the Lens of Marginal Art 

... 狩野愛 AI Kano 


流動的參與:登帕沙集體之視覺筆記 

The Fluidity of Participation: Visual Notes on Denpasar Kolektif 

... Gilang @ Propagila 


集體創作、社區服務與藝術家聲譽之交匯:訪談「龐克搖滾舍」 The Confluence of Collective Art Mak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Artist Fame: An interview with Pangrok Sulap 

... 吳君儀 Krystie NG 


我們的版畫不只要好看,更要傳遞訊息——印刻部成員自問自答 Our printmaking is not only good looking, but also conveys a message: A Self-interview of Print and Carve Department 

... 陳韋綸 CHEN Wei-Lun 


生態、團結抗爭與集體藝術行動:訪談 East Asia Ecotopia  Ecology, Solidarity and Collective Art Action: An Interview with East Asia Ecotopia  

... 吳君儀 Krystie NG